2024-12-25
1878年(伊历1293年)赛义德•努尔斯出生于比特利斯省伊斯帕里特镇努尔斯村,父亲是米尔扎,母亲是努里耶。 从九岁开始,赛义德•努尔斯正式在塔格经堂学校接受宗教教育。随着学业的日益精进,他很快就以毛拉赛义德的美誉而闻名四乡,以博闻强记闻名遐迩。据史料记载,他熟记了伊斯兰学科的九十种核心著作。每天晚上默诵其中一部,用时三个月就通背了这九十本著作。后来他写道,他通背的每一部著作都变成了他通晓《古兰经》的阶梯。通过这些阶梯,他认识到了《古兰经》中的所有经文都包含着普世真理。毛拉赛义德之所以名震一时, 还因其在与其他学者(不论是宗教学者还是世俗学者)的轮番辩论中屡屡胜辩,赢得不败记录。在这些学科领域内所展现的实力使他赢得了“白迪欧泽曼——旷世奇才”的美称,后来就以此美名而闻名于世。 1899年英国殖民部部长曾在其组织的一次会议中,举起手中的《古兰经》说:“只要这本《古兰经》还在穆斯林手中,我们就绝不能真正统治他们。我们必须铲除《古兰经》或让他们放弃《古兰经》。”此番言论深深地触动了赛义德•努尔斯。他说:“我将向世界证明并揭示《古兰经》是一轮永不熄灭、且无法被熄灭的精神太阳”,他就此全力以赴,把自己的一生投入这一艰巨的使命。 赛义德•努尔斯从小就对当时的落后教育体系表现出本能的不满。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教育体系由相对独立的三大部分组成: 即宗教学校、苏菲道堂和新式世俗学校,因此他提出教育改革的理念,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将传统宗教学科和现代学科融为一体。 他提议在奥斯曼帝国东部省份建立一所宰哈兰大学(Medresetü’z-Zehrâ),这一建议及其他建议都曾有望付诸实施。他的目标是:改良传统的宗教经院教育,改进经堂沿袭已久的诸多教育方法,铲除愚昧与偏执,强调证据与推理,把自然科学纳入经堂教育,调解经堂和现代学校的矛盾。他认为,经院教育推崇的宗教知识是信仰之光,而世俗学校所推崇的科学是理智之光,若将两者融合,真理方可昭显。凭借信仰与理智,学生的学习热忱方可提升。而若将两者分离,宗教知识会导致偏执,世俗科学会导致功利观念与怀疑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赛义德•努尔斯在凡城筹建的新型大学搁浅,他的教育理念也未能实现。之后,随着形势的恶化,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与弘扬真理的事业中,并在严酷的环境中, 开始撰写一部长达七千页的巨著——《光明书信集》,他把这一艰巨的工程视为自己的“根本职责、生命成果和幸福源泉”。《光明书信集》是当代注释《古兰经》的扛鼎之作。这部巨著的大部分内容是在巴尔拉完成的,其中包括《箴言集》、《书札集》、《闪光集》等,其主要部分完成于 1926 年至1949 年之间。这也是他生命的第二个阶段。随后,他的学生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无数的学习中心,让人们在其中阅读和学习《古兰经》、圣训、教法和《光明书信集》,他的教育理念也因此日渐深入人心。 当初,追随他的学生们在各地的乡镇里阅读、抄写、教授并传播《古兰经》、圣训、伊斯兰教法和《光明书信集》。不久之后,借助印刷机,《光明书信集》在厄斯帕尔塔和伊内博卢两地付印,并由此传播到四方。随着《光明书信集》获准自由出版,这部巨著从安纳托利亚流传到伊斯兰世界,并向全人类宣告:《光明书信集》是引导国家和民族世世代代走向幸福的有效途径。 赛义德•努尔斯对《光明书信集》的通篇结构做出周密安排。他把与死后复活相关的篇章编辑成集,命名为《箴言集》(Sözler)。将他写给学生们的三十三封长短各异的书信,结集为《书札集》(Mektûbat)。此外还有《闪光集》(Lemalar)和《光束集》(Şualar)。这些作品完成于 1949 年。另外,还有许多篇章是他在各地流亡之时陆续完成的,这些篇章和其他的短篇结成三个文集:《巴尔拉补遗》(Barla Lahikası)、《卡斯塔莫努补遗》(Kastamonu Lahikası)和《埃米尔达补遗》(Emirdağ Lahikası)。 1956年,相关单位开始出版以拉丁字母书写的土耳其文《光明书信集》。1960年,留居在厄斯帕尔塔的赛义德•努尔斯突然决定前往乌尔法,遂与三位学生一同出发。两天后,正值斋月的第25日,周三夜间3点左右,赛义德•努尔斯告别了这个堕朽的世界。